作者:夏达 谢琴 胡雅娟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心地带,平均海拔3544米,属典型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地震灾区和革命老区。古往今来,两次重要的事件深深地影响着黑水人民的生产生活。一次是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有一年零两个月在这方雪域高原留下了光辉而又悲壮的足迹,为灾难深重的藏族同胞指出了光明的道路,将革命的火种深深播撒在了黑水大地,随后伴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黑水人们也翻身当家作主;另一次是,随着党和国家精准扶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深入推进,7万余黑水人民正在经历与全国人民一道于2020年全面迈入小康社会。黑水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全面实现小康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威望和认同感不断强化的作用。
一、翻雪山过草地的黑水:凝集了丰富的爱国统一战线资源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两年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世界的壮举,进行了气吞山河、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1935年6月-1936年8月的一年零两个月中,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近9万人次,先后3次途经黑水,1935年6月至8月,红军经黑水翻雪山北上,令已过草地的部分红军按原路撤回南下,经毛儿盖、黑水去金川;1936年7月,张国焘分裂失败,南下红军再次北上,经马儿康、黑水过草地。
(一)红军长征翻越的5座大雪山有3座在黑水县境内。
这3座大雪山分别是:雅克夏雪山(又称长板山或马塘梁子),海拔4443米,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昌德雪山,海拔4283米,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第四座大雪山;达古雪山(又称拖罗岗),海拔4752米,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彭德怀、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着这支无坚不摧的“红色”队伍与大自然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在黑水留下了他们光辉而又悲壮的历史。
(二)黑水县拥有著名的国家级革命文物:
芦花会议会址。1935年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在芦花镇召开了著名的芦花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凯丰、邓发、李富春、徐向前、刘伯承、张国焘、陈昌浩等。会议中,中央政治局一致肯定了红四方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和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并总结了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到川陕根据地这段历史的经验教训,根据当地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统一了一、四方面军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了党对军事的指挥。加之会前所作的大量工作,会议开得圆满成功,没有出现新的争执。解放后,这里被列为国家级革命文物。
(三)红军在黑水执行了《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红军必须遵守六条纪律》民族政策。
《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是红军解放茂县后,即将进入黑水前夕,为疏通民族关系,争取黑水地区藏族头人和人民群众的协助,多次派代表与黑水各地头人会谈,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红军到达黑水后,执行了《红军对番民十大约法》、《红军必须遵守六条纪律》等布告和命令,并明文规定“番民信教自由,念经敬佛当喇嘛听其自便”、“反对伤害回番民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感情”,号召全体指战员严格执行,一律遵守。目前,发布的《红军对番民的十大约法》宝贵资料仍然保存尚好。
(四)黑水县曾是红军扩大宣传争取民心的典范。
红军长征路经黑水,为了传播革命的思想,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激发千万藏族同胞积极支援红军北上,沿途发布告文。这些告文中,有的利用岩壁、墙壁雕刻成了永久性标语保留至今,其中徐向前在瓦钵乡从事革命生活3个月期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史迹,现在这些告文石刻依然保留在瓦钵乡二里寨路旁、瓦钵村、瓜里组约合多寨等地。1984年8月,当代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魏巍曾在黑水收集红军资料时题词: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将无往不胜。
(五)黑水县拥有丰富的藏族同胞支持红军长征的鲜活故事。
红军到达黑水后,共有9万人次驻扎和过往,逗留时间约150天,在黑水期间,黑水县人们为红军共筹集粮食约710万斤,熬制食盐约5000斤,筹集了大批牛毛、羊毛、畜皮等御寒物资,为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为红军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为抗病魔、斗饥饿、驱寒冷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当地藏族同胞筹集物质支持红军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鲜活的、感人的故事。如,1935年7月10日,黑水县头人泽旺被红军的行为感动,把自家的16头耕牛,5头猪,5000斤余粮送给了红军;1941年-1942年期间,泽旺头人代表黑水藏族人民两次赴重庆为抗日捐款。泽汪仅是藏族人民支持红军的一个缩影,这些感人的故事的发生,是共产党人凭借深入人心的工作作风,获得了不同民族、宗教信仰人们支持和帮助的最好见证。
(六)黑水县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
这些文物资源最典型的是芦花会址,会址为石木结构的三层藏式民居建筑,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通高8.50,面宽14.9米,进深13.3米,会址室内现有部分中央红军领导用过的日常用品。文物还包括:毛主席拴马的树,用过的镰刀,地下四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会议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芦花会址住过的房间,红军烈士陵园,徐向前在黑水三个月期间的指挥部,小瓜子寨苏维埃办公地点,红军熬制土盐地点,被击落敌机残骸所在地等丰富的文物和遗址。
二、解放后的黑水:三次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黑水县地处偏僻山区、路远沟深、远离交通沿钱,由于受地理位置约束,农牧民长期过着分散居住、交通不便、通讯困难、一山一寨、数山一村、就医接受教育受限的高半山农牧民生产生活,严重制约农牧民的增收减贫;受青藏高原气候影响,常有干旱、暴雨、冰雹、洪水、泥石流、霜冻等自然灾害发生,致使群众的生活环境恶劣;再加上,高半山单位建设成本、人力工资成本高,项目施工期和折旧时间短,致使建设总成本高于内地,加之地处边远,项目论证、评估、实施、验收等工作成本也明显高于内地等原因,致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黑水县存在地理条件特殊,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等情况,曾三次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黑水县管辖3镇,14乡,4个居委会,123个行政村。2015年,全县总人口60854人,农村人口52901人,县内居民以藏、汉、羌族为主,其中藏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截止2015年底,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黑水县还有64个贫困村,贫困户2050户,贫困人口6815人,贫困发生率为11.20%,贫困程度仍然较深。从时间节点看,要在2019年前实现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脱贫,涉及村和人口较多,任务重、时间紧。全县整体贫困依然明显,到2020年,要实现全县GDP要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要达到7.0%;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25亿元,年均增长要达到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要达10.6%,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精准扶贫攻坚克难中的黑水:民族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富民政策在藏区的凝结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黑水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目标,黑水县能否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实现这一目标,两个因素必不可缺:一是当地群众要发挥主体作用,自力更生自觉参与自强不息;二是当地党委政府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引导群众与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锐意攻坚克难,确保2020年全面奔小康。
(一)黑水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建设的坚定拥护者。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领头人很重要。在扶贫工作中,黑水县委建立了以党建扶贫为主题,以党建项目强化管理为抓手,以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软化弱村常态化整顿工程、强乡兴村战略示范工程、先锋支部创建示范工程为支撑的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在“千村好书记”中开展了以“比党性,争做政治明白人;比贡献,争做致富领路人;比廉洁,争做清白干净人”为主题的“三比三争”活动;坚持“支部强引领、群众唱主角、产业作支撑”,通过实施农牧带活、旅游带富、扶贫带动的“三带”发展战略,培育“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带头示范干、群众围着支部转”的工作机制,强化和固化了党组织在扶贫攻坚、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扶贫战略的整体推进。
(二)黑水县是藏羌族同胞从贫困至小康心理落差的最大受惠者。
目前,黑水县委已扎实推进了“黑水小江南”规划部署,成功打造了中国嘉绒藏族第一寨:色尔古,实现了藏羌文化在战争与和平年代中的冲突融合;按照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易地搬迁“搬得出、稳得住、可防病、能致富”的目标要求,打造了藏风情浓郁的“藏家乐”:马河坝村,使得昔日的病区村、贫困村,蜕变为现在的“州级文明村”、“阿坝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按照“政府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原则,以“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建设了雪域高原生态藏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村:羊茸·哈德,现正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典范。“在这里,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州平均水平;在这里,有村卫生室,有便民服务中心,有文化室、有宽带网;在这里,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学、不愁医,住房、教育、医疗、出行有保障,实现贫困群众好房子、好身子、好日子,物质富裕、精神富足的“三好两富”的生产生活业态”,黑水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藏族脱贫工作干部尔古基介绍到。
(三)民族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富民政策在黑水县结硕果。
未来三年,黑水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着眼于高半山的64个村寨,黑水县委将通过深入贯彻中央治藏兴藏建藏方略和省委“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攻心为上,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的藏区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在以“强乡”带动“兴村”、以“兴村”推动“强乡”,实现“五强乡镇”和“五兴村寨”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在家党员与外出务工党员牵手、机关党员和农村党员牵手结对共同进步机制,统筹做好“千里党建长廊”、“强乡兴村”示范点建设,做到“一乡一特色、一村一重点”,全力建设富裕乡村、和谐乡村、幸福乡村、文明乡村、红旗乡村。
这些富裕、和谐、幸福、文明、红旗乡村和村寨都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四川藏区结硕果的历史见证,也是党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的伟大证明,党的统一战线争取民心和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威望和认同感不断强化的典范。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我们坚信在这方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红色热土上,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千锤百炼不怕难,带领黑水人们攻坚克难,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文明、现代村寨,藏羌传统文化将更加熠熠生辉,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将会届时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黑水县正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冉冉升起在雪域高原的天空。在这方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热土上,从典型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地震灾区和革命老区,发展到如今的富足、安康、风景如画的“冬巴嘎”(意为幸福之地)、世外桃园,这就是社会主义体制优越性的最大体现,是党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彰显。
(夏达,副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谢琴,成都理工大学讲师;胡雅娟,讲师,成都理工大学党委统战部统战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