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特别是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中,第一次把文化自信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把坚持“三个自信”发展成为坚持“四个自信”,从而呈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机一体的整体格局。这一理论创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为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不竭动力。
对于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更”来说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为什么是“更基础”?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是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爱国统一战线所凝聚的共识,可以概括为“五个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其中第一个,也是最基础、最深层次的一个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意义在于身份的识别。“北京人、上海人、四川人、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产生这种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华儿女们对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了文化认同才会产生“国”“族”认同,并进一步产生政治认同:港澳台同胞接受和认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澳人治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大陆同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增强以上四个认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坚定政党认同,即“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五个认同”是一个层层递进、循环增进的有机系统,而文化认同则是这个系统运动的起点,是最基础的认同。
为什么是“更广泛”?爱国统一战线是由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致力于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构成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其范围既包括大陆范围内,也包括大陆范围外。爱国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把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度中、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下的广大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管是身处海内、还是海外,我们都有共同的精神家园。这种共同的精神家园包括共同的历史认知、共同的文化纽带、共同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这种共同的精神家园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笔者所在的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办学体制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既是社会主义学院,也是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的职责就是通过文化交流,研习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促进国家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在这些年办学办班、出访交流的过程中,笔者看到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例如,在访问英国曼彻斯特华人社团时,一位当地华校校长讲述了他们三代校长坚持办学50余年的故事。在没有固定办学场所的情况下,他们依靠华人、华社的捐赠,每周高价租用当地大学教室,组织教师和志愿者教授华人子弟中文、国学、国画、武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维系一代代华人的民族认同。自信者亦他信。文化具有普世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最可贵的精神财富。西方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就长期关注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溶化、纳入他的思想宝库,成为他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普世性的特质,通过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以增进世界对我们的认知,改过歪曲的刻板印象,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同中国、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强大的文化自信可以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不竭来源。
为什么是“更深厚”?“四个自信”是四位一体的有机构成。道路是路径方向,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行为规范,而文化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道路、理论、制度外化于行,文化则内化于心。文化发挥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最深远、最稳定、最长效的。文化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准则,它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融汇于道路、理论、制度之中,有了文化自信的深度调和及有力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迸发出强大动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因此,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协商民主研究中心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