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www.b16.com > 统战人物周刊 > 正文
黄润秋

2006年1月9日,他领导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灯火璀璨的人民大会堂,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代表团队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大红的获奖证书,时年42岁。时光如梭,刚好9年整,2015年1月9日,几乎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6年独立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是在人民大会堂,他再次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红得耀眼的证书。

——地质学家黄润秋印象

      黄润秋,敦实的个头,黝黑的皮肤,圆圆的娃娃脸,常给人一种乐呵呵的感觉,难怪师生们都叫他娃娃博导。这么叫他还因为当时他很年轻,93年任博导时刚满30岁,是我国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导师。以后又陆续担任了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工大学副校长等地质界很多重要的职务,这一切好像在暗示这位地质新秀将有一番大作为。果然,2006年1月9日,他领导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灯火璀璨的人民大会堂,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他代表团队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大红的获奖证书,时年42岁。时光如梭,刚好9年整,2015年1月9日,几乎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历时6年独立完成的《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又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还是在人民大会堂,他再次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红得耀眼的证书。这样,51岁的他成了四川省两度问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第一人。


      迈向目标的两大步
      “修理地球,驯服大自然”是黄润秋选定的人生目标。两度获大奖意味着他向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 
      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地质灾害频发,其原因就是这里的高边坡地形失稳导致崩滑,这种灾害规模大,机理复杂,防治难度高,是西部大开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黄润秋和他的科研团队就开始了对高边坡稳定性评价与灾害防治分析技术的探索。经过近15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完成了《中国西南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研究。这一成果提出了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量化评价”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复杂岩体结构精细描述和建模”、“边坡变形破坏机理模式及变形稳定性评价方法”、“地质灾害过程模拟与过程控制”三大支撑技术。从2001年开始,黄润秋带领团队开展了这项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在地质灾害防治,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近100项工程中得到推广,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如2005年2月,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城建设街出现特大滑坡,上百吨沙石加速滑下,呼啸冲向县城,房屋被毁,街道中断,素有“美人谷”芳名的丹巴面临灭顶之灾。危急关头,黄润秋率团队火速赶到前线指挥抢险工作。他们运用其研究成果,实施了前缘堆载,锚索加固和后缘防水的应急处治措施,经过数月努力,成功地使滑坡体趋于稳定,为打赢“丹巴县城保卫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5.12大地震刚一发生,作为地质学家的黄润秋敏锐意识到,如果抓住这一极震事件对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汶川灾后科学重建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国广大高地震风险山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需要。于是他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和第二天凌晨就紧急从学校各系和实验室抽调人员组成了8个专家组分赴汶川、北川、青川等地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由于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数量大,分布广,调查难度极大。科研团队先后无数次赴灾区进行灾害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中途还有多人受伤。随后进行的研究难度更大。因为汶川地震发生在地形和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龙门山区,成灾机理异常复杂。为了找出成灾规律,他带领科研团队坚持了长达5年的现场监测,采集试验数据超过10000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耗时数年之久,最终完成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这项研究探明了以“发震断层效应”、“地形地貌效应”为主导的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建立和发展了震区泥石流灾害预警预测模型和灾害治理新技术。该成果提升了地质界对强震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和防控能力;支撑了汶川地震后新北川等城镇重建选址;指导了汶川灾区的200亿资金优化重建,在后来的芦山、云南鲁甸地震灾后重建,成南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设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风雨兼程进行时
      第二次手捧获奖证书,黄润秋乐呵呵地说,“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很欣慰,很有成就感。”然而,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却是他心系大地安危,风雨兼程三十载的浓缩。三十多年来,他每年都坚持长时间的野外工作,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足迹遍布西部地区的山山水水,多次经历了死里逃生:一次从马背上掉下来,险些摔下数百米深的峡谷;一次开山炮在离专注研究的他仅十余米的地方爆炸;还有几次山上掉下的巨石与他擦肩而过…。他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寒暑假,正如他所说:“一年到头我从不加班,我每天上三班,上午班、下午班和夜班。”有一次为拿出对某电站大坝稳定性的数值分析,一连泡在计算机房长达3个多月。他疼爱的女儿长到3、4岁几乎还不认识他。这期间,他先后主持和参与过我国西部地区60余项重大水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其中包括长江三峡工程、向家坝水电站、岷江紫坪铺水电站、九黄机场等,先后荣获国内外数十个重要奖项,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守护大地安宁的卫士。谈及这些,他淡淡一笑:“这些只不过是一个地质人应该做的。”
      黄润秋不仅是地质人,也是多党合作领域的有心人。07年至08年,他先后当选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他意识到,中国特色的政党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多党合作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他带领社四川省委充分利用政协提供的参政议政舞台,紧紧围绕事关全省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言立论。特别是他发挥自己的专长,把政协、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职能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取得了履职和本职多赢的成果。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的部署,带领社四川省委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大力开展灾情调研和建言献策,从省政协和九三学社的角度先后上报了大量有关建议。其中,他带领九三学社一批专家完成的《关于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批示,并直接用于指导汶川灾后重建,社四川省委也因此在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表彰大会上荣获“建言献策优秀成果”奖。
 
      三十载的风霜雪雨磨砺出黄润秋一副健壮的体魄和大气豪爽的性格。这位大地之子站在高山之巅,呼吸着来自大地的气息;享受着逼近人生目标的畅快;感受着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但此刻他并没有忘记:身后还有更高的山峰在等待攀登。果然,转身不远处,屹立着《全球强震触发的巨型滑坡研究》这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陈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