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钤与周总理在一起讨论北京城的建设
朱启钤先生生于1871年,是中国现代市政建设的创始人之一。晚清时曾经任京师外城巡警厅厅丞、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津浦铁路局北段督办。北洋政府时期,他任过交通部总长、内务部总长及代理国务院总理。1919年以后,在津沪一带经营实业,经办中兴煤矿公司、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并在北京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从事古建筑方面的研究。
解放前夕,朱启钤对共产党不了解,半信半疑,因而由居住了几十年的北京迁到上海。解放以后,朱启钤的外孙章文晋夫妇准备从北京去上海探亲,周恩来知道后,把他们叫去,并对他们说:“朱启钤是个实业家、建筑学家,他可以为新中国服务。请你们转告他,人民政府欢迎他回到北京来。”不久,朱启钤就回到了北京。
朱启钤回到北京后,周恩来对他关怀备至,首先在工作上发挥他的专长。周恩来安排他出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以后又安排他为北京市和全国政协委员。由于他对古建筑素有研究,又让他兼任古代修整所的顾问。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决定扩建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恩来特意指示有关部门征求朱启钤的意见。朱启钤发表了以下几点意见;天安门广场的周围,不要修建高于天安门城楼的建筑;扩建广场,移动华表时,要注意保护,特别是西边的那座华表,庚子时被打坏过,底座有钢箍,移动时要注意;广场上东西两面的“三座门”,尽量不拆;东西“三座门”之间南面的花墙,是民国初年为了与东交民巷外国的练兵场隔绝,经朱启钤之手,在改建新华门的同时修建的,并非古迹,可以拆除。这些建议,有关部门大多采纳了。
在学习上,周恩来对朱启钤也是非常关心。1957年的一个傍晚,周恩来去看望朱启钤,问他:“送给你的《参考消息》,收到了没有?”朱启钤说:“他们每天都拿给我看,字太小,没法看清楚。”周恩来说:“这是专治我们老年人的,叫我们看不见。”他当即指示秘书,以后给老人的文件一定要用大号字印刷。
在生活上,周恩来对朱启钤更是体贴入微。朱启钤年事已高,眼花耳聋,周恩来到他家里,他出于待客礼节和对总理的敬意,执意要家人上茶。而周恩来的随行保卫人员为了执行当时的安全规定,向他家里人摆手,示意不必送茶。但朱启钤没有看清这些情形,仍在不断催促“上茶”、“上茶”。家里人对此左右为难,他们既了解朱启钤的心意,也理解保卫人员的职责。最后,出于对总理的敬意和对朱老的无奈,只得将茶杯和糖果放到了中间的桌子上。而周恩来走过去,坦然自若地端起了茶杯,呷了一口,然后将茶杯放到自己身旁的茶几上,并且还吃了送上来的糖果。周恩来这一举动,既解除了尴尬的局面,也领了朱老的情,使大家都为之感动。
在谈话中,由于朱启钤耳聋,他经常听不清周恩来的话或是听错了,周恩来总是反复耐心地解释。周恩来谈到黎元洪时,朱启钤听不清,几次问周恩来,周恩来耐心地一次比一次提高声音回答,还笑着解释说:“大总统嘛!”每当朱启钤打断周恩来的话时,家里人就向他摆手,示意不要打断周恩来的话。周恩来看到后说:“不要阻止他,让老先生说么!”周恩来总是这样处处都体贴他。
周恩来对朱启钤的生老病死都加以认真关照。朱启钤开始在葬俗上思想比较守旧,担心自己死后被火化。他对周恩来说:“国家不是说人民信仰自由吗?我不愿火葬。我死后,把我埋在北戴河,那里有我继室于夫人的墓地。我怕将来办不到,所以才和你说,你帮我办吧!”周恩来说:“我一定帮你办到,你放心吧!”朱老先生听到周恩来承诺,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后来,由于火葬日益普及,朱启钤也改变了初衷。
1964年,朱启钤先生患感冒,不久并发肺炎,住进北京医院。当时周恩来正出访亚非各国,当中央统战部将朱启钤的病情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后,周恩来立即打回电报,请北京医院的医护人员尽力医治。但终因年老体衰,朱启钤于1964年2月26日病逝。临终前,他还时时念叨远行国外的周恩来。
细微之处见真情,朱启钤生前曾对家人说:“总理是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少有的杰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们国家的好领导。可惜我生不逢时,早生了30年,如果那时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从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