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主席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他说:“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
事实证明,那个年代从“鲁艺”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大都具有很好的统战思维,他们力求创作出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优秀作品,用以影响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使之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他去看望病中的光未然,再次听其朗诵《黄河吟》和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不觉心生共鸣,乐思如潮。回到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作品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它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刻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有力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统战与文艺在此刻完美结合。
这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将“民族危亡、民众痛苦”的厚重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它凝集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之情,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报国之志。而今,当我们再次唱起它,依旧觉得心潮涌动、激情澎湃,满怀共鸣之意。这或许就是它能跨越时空,被人铭记的原因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这为文艺作品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这深刻阐明了统战工作要围绕人来开展。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干部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拓宽视野,善于发掘使用优秀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巨大正能量,为正确、灵活、创新开展好统战工作提供有效支持,为大团结大联合谱写一首共鸣之曲。
(作者罗宁系自贡市委统战部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