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www.b16.com > 重要言论 > 正文
彝海结盟是民族工作的光辉典范
http://www.hooeng.com/  (2016-05-11 14:48:30)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网站
分享到: 更多

作者:达久木甲

【摘要】“彝海结盟”是我们党重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和生动写照,是做好民族工作、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光辉典范。今天,弘扬“彝海结盟”精神,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必须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必须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成为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重视民族团结的一段佳话和生动写照。八十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闽、赣、湘、桂、黔、滇、川(康)、陕、甘、宁、青十二个省,通过苗、瑶、壮、侗、水、布依、仡佬、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裕固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1935年5月22日,在美丽的彝海边,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不费一枪一弹,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痴梦,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彝海结盟”书写了红军长征史上璀璨的一页,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构想的生动实践,是做好民族工作、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光辉典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民族工作离不开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汲取,“彝海结盟”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高举“彝海结盟”这面旗帜,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彝海结盟精神。在政治方向上,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工作主题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精神纽带上,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天,追忆“彝海结盟”历史功绩,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红军长征途中,在未通过彝族地区时,毛泽东对派出的先遣队一再嘱咐:“过彝族区,一定要尊重彝同胞,不能打枪,不能伤害彝族兄弟。先遣部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宣传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去与彝族达成友好。”红军到达冕宁后,贴出布告宣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刘伯承率领红军先遣队严格遵循毛泽东的指示,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派红军群众工作队向彝族同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北上抗日的宗旨,说明彝汉是兄弟,红军不打彝族同胞,强调彝汉民族隔阂是反动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造成的,国民党欺压彝族同胞,彝族内部要团结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取得了彝族兄弟的信任和拥护。小叶丹深受红军的诚意感动,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以示彝汉世代友好。“彝海结盟”充分尊重民族习俗,通过“结拜”团结彝族同胞,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运用统一战线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代表意义。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是基本国情、历史演进、经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党的领导都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正确选择,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伟大成果。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更多挑战。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广泛开展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进步观念深入人心;始终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优良的作风保持党同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增进各族人民的福祉,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最大限度凝聚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彝族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国民党统治时期,地方军阀对彝族人民进行多次征剿。彝族奴隶主凭借手中的武器,经常到汉族地区掠夺财物和抢劫汉人当奴隶,形成了彝汉之间长期的民族冲突和斗争,民族隔阂很深。因此,中央红军在进入彝区之前,总政治部发出重要指示:“争取夷民群众,发动他们为自己的解放是极端重要的。”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发出布告,“尊重夷人风俗,设立彝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自由平等,再不受人欺辱。”当时果基家族正与罗洪家族发生矛盾,果基小叶丹与刘伯承结盟的部分原因是希望借部队正规、势力强大的红军的帮助,来壮大自身势力,与罗洪家族抗衡。刘伯承借机向他宣传革命道理,彝族内部要团结,不要打冤家,要和好;汉彝是一家,不要隔阂,要共同对付军阀刘文辉。红军撤离大凉山后,彝族人民在小叶丹的带领下,没有辜负红军和刘伯承将军的愿望,“停止冤家械斗,一致对外”,粉碎了国民党地方军阀的多次围剿。这体现出我党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初衷和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原则的端倪,这是我党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起革命政权和武装,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尝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符合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而且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真正体现了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巩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抓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个关键;对各项具体政策,要区别情况、准确把握、积极完善、稳妥实施;要落实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

三、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彝海结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革命发展,改善了彝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形成了共同对敌的局面。结盟后,刘伯承应小叶丹的革命要求,帮助建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与倮伍、罗洪家支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斗争持续了五年。其中扯羊村和野鸡洞保卫战最为有名,反动军阀遭到可耻的失败。直至1941年,小叶丹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彝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暂时处于低潮。但是,彝族人民并没有屈服,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彝族人民坚持武装反抗斗争。冕宁解放前夕,冕宁县以彝族为主体的地下革命武装达到2000多人,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凉山彝族聚居区得以加速解放,正是凉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而今天,凉山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创造了昔日一步跨千年、今朝跑步奔小康的光辉壮举,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壮丽赞歌。党的十八大指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把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建设过程,比喻为“新的长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新的长征,各民族只有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在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几点:一是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从而让各族人民切实享受到发展成果。二是要抓住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的产业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三是要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积极争取中央、省上加大支持力度,也要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不断释放发展潜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现在,加快发展的号角催人奋进,深化改革的浪潮激荡人心。只要各族人民携起手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谱写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

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巩固民族团结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

“彝海结盟”体现出来的彝汉民族团结精神已在人民群众和干部中深深扎根,是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载体。每逢十周年,党和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活动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1985年,“彝海结盟”塑像建成,塑像生动地展现了刘伯承元帅和果基小叶丹的英姿,塑像正面题写着“彝海结盟”四个苍劲飘逸的大字。1995年,“彝海结盟纪念碑”落成。2005年,冕宁兴建“彝海结盟纪念馆”和红军广场。2006年,“彝海结盟”遗址被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评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在历史波澜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人心相聚,根本目的在于价值相通、认同相一。而文化认同则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彝海结盟”以革命文化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这种共同的文化和价值渊源,是加强文化认同的丰厚土壤,紧紧地将中华各民族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人心齐,泰山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各族人民都会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只有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凝聚起13亿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共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五、着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历来认为少数民族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少数民族采取“以夷制夷”和武力镇压等手法,挑起民族内部矛盾和械斗,从中渔利。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资产阶级都宣布过“民族平等”,但实质上都推行民族歧视与民族压迫政策,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主张民族平等,并写在党章和党的决议中。“彝海结盟”将党章和决议中的民族平等付诸实践,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张“民族平等”的真实性、可靠性。红军高级将领用自身的模范行动,与彝头人结拜兄弟,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所以,“彝海结盟”充分体现了党和红军对彝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的民族压迫和自求解放的高度信任,真正体现了无产阶级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了范本。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和紧密团结创造了根本前提。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团结的大旗,同心共济、共创共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使中华民族从容自信地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是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识大体辨是非,正视新情况新挑战,致力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是要牢固树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理念,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三是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同维护安定团结大局。四是要创新民族团结的载体和方式,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五是要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也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的理念,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作者系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州委统战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