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东河
人在千佛崖,心向千佛,云,高旷飘逸,山,苍茫翠绿,水,澄明清澈。
走进千佛崖,千年岁月像书卷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个洞窟寄托一个希望,一尊佛像表达一份祈求。
千佛崖始建于南北朝,完善于清咸丰年间,连续雕刻时间绵延长达1400年,又以唐代开凿居多,约占全崖造像的五分之四,源于唐代佛教和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开窟造像的高峰期,加之唐中期以后中原地区战乱,四川相对安定,北方工匠大批南下,客观上促进了广元石窟艺术的发展,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千佛崖堪称古蜀道上的一座艺术宝库。石窟造像采用镂空技法,层叠分布,密如蜂巢,最密集区域竟有十三层之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鬼斧神工的雕琢技艺使雕像栩栩如生,个个面容清瘦,眼含笑意,表情文静,仪态从容。
行走在金牛古道,留存在848个窟龛的精美造像,让人叹为观止。
睡佛窟中央凿有佛坛,坛上设通顶娑罗双树,并有十三尊涅槃图像;坛上卧佛右侧而卧,身后弟子姿态各异,佛头侧在祥云上,摩耶夫人用双手亲抚佛祖头部,尽显母子深情,连续雕刻的涅槃图,再现了佛主涅槃的场景:六个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与佛相对而坐,神态安祥;娑罗双树下九位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
藏佛洞内佛像头戴僧帽,身披袈裟,半肩裸露,是千佛崖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晚的佛像。传说,清代西藏活佛章嘉大国师在参加十一世达赖坐床典礼之后,返回京师路过此地,见香火旺盛,故做短暂停留。其弟子贪慕金钱,听信传言细数千佛崖佛像数目以求金船,失了禅心一无所获。章嘉大国师知道后训斥弟子,并在千佛崖开窟一所,教育后人拜佛要诚心诚意,不可贪恋财色。
千佛洞是千佛崖造像最多的洞窟,共有985尊,故称“千佛洞”。窟中央雕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力士,像后凿通顶大背屏,雕菩提双树与天龙八部护法像,窟内四壁遍凿千佛。可惜因表层风化脱落,现仅存完整造像712尊。
莲花洞沿用三壁三龛式窟形,圆弧顶雕莲花,具有唐代早期特征;三龛主像布局采取倚坐佛居中,北壁雕毗卢像,南壁雕说法印坐佛,这种组合前所未见。北大佛窟凿一佛二弟子三尊大像,正中为一尊倚坐弥勒佛,左右为二弟子,左弟子双手合十,右弟子捧方形金筐,具有隋代风格。其实隋代与唐代的造像风格有明显区别,唐代造像雕刻细腻,刀法圆润,舒展自如,佛像面容丰满,服饰贴身,而隋代造像线条简洁,刀法硬直刻板,面目清秀,嘴小唇薄,超凡飘逸,这尊弥勒佛造像应为嘉陵江流域雕造最早的大佛。
摩崖佛龛中主佛均为弥勒佛,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宣扬自己是弥勒佛转世,登基后自称“慈氏”即弥勒,随着武周政权垮台,曾经的辉煌落幕了,曾经的光辉散尽了,曾经的云霞蒸腾了,惟有残缺的佛像依然凝视着滔滔江水,孤独而高贵,静穆而伟大。
朝代更迭,岁月侵蚀,战火离难,开山修路,让千佛崖历经磨难,饱受摧残,原有造像17000余尊仅留下5000余尊守候到今天,留连于石窟之间,我看到最多的却是空空的洞窟,残缺的造像,破损的碑刻,是岁月剥蚀了它的光华,是风霜淡褪了它的绚丽,是战火熏黑了它的肌肤,是强盗掠走了它的身躯。度尽劫波今犹在,欲望悄然隐去,浮华灰飞烟灭,留下的是它的本质,它的魂魄——美的自然,美的极致!
残缺,也许是一种遗憾,然而,残缺也是一种大美!它让人遐想,引人深思。
站在嘉陵江畔,遥望万千洞窟,巍峨起伏的山体仿佛一只巨大的蜂巢,微风一阵阵吹过,我听到了风的鸣叫,不,那是来自遥远年代的嘤嘤嗡嗡的蜂鸣,这是一个繁盛的春天的喧响。
我无法表达由衷的感动,这一刻,忽然感觉,走过了千山万水,终于走到了佛的跟前,这是因缘,这是福分,这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作者杨东河系广元市委统战部党派科科长)